以玉米為例,據中華糧網方面測算,目前中國臨儲玉米結余量已經高達1.5億噸,而今年中國新季玉米產量又獲增產,預計將達到2.197億噸。不止玉米,中華糧網根據政策性糧食收購數量及拍賣成交情況測算,得給的數據是,中國政策性小麥庫存約4000萬噸,稻谷的庫存也同樣豐盈。
而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首次突破1億噸。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中國的糧價給出了正確信號嗎?
最近,輿論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陳錫文認為,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國內糧食價格沒有競爭力,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農業結構不合理。
不過,他仍然表示,國內糧食生產的“11連增”對成功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發揮了極其重要作用,應該肯定糧食增產的積極意義。在陳錫文看來,問題在于要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否則中國農業短板就補不上,中國農業就走不出困境,“中國農業必須考慮怎么生產更符合需求的、有生產效率的產品”。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的高級分析師柴寧、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高級分析師申洪源等表示,“三量齊增”已成為一種新常態,中國糧食市場及農業發展需要更多的調整時間和改進機會。
上述專家建議,可以適度降低對產量的要求,而通過在較高的'庫銷比'時期來調整中國的農業種植結構,適度開展休耕,并給予農民適當補貼;或是利用“三量齊增”時期來調整國內粗放型生產方式,通過加大進口和擴大儲備投放來緩解國內的水資源、環境資源以及生產種植等方面的壓力。
糧倉告急
10月8日,國家糧食局發布通知,用了兩個“前所未有”來形容當前的糧食儲存形勢:“目前中國糧食庫存達到新高,各類糧油倉儲企業儲存的糧食數量之大前所未有,儲存在露天和簡易存儲設施中的國家政策性糧食數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庫存的高企帶來了糧倉的緊張。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目前,中儲糧吉林分公司轄區的玉米、水稻等庫存糧食嚴重超負荷,其中又以玉米最為嚴重,當前倉庫已爆滿,銷不動、調不出、儲不下。
在小麥生產第一大省河南,經過連續多年啟動小麥托市收購,現在國庫倉容緊張的問題同樣突出。據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相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河南轄區內收儲的政策性糧食已超3000萬噸。由于糧庫倉容不足,已經沒法再啟動政策性糧食收儲。
為此,財政部已提前預撥了明年一季度238億元政策性糧油利息和保管費用補貼資金,支持中儲糧積極落實糧食收購資金、加強倉儲保管。
糧倉不足,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易達研究院副院長張智先表示,“由于連續多年實施糧食托市收購,使得目前的政策性定價已經偏離市場的正常糧食價格,這也使得國內糧食品種結構性失衡現象日益突出”。
他認為,糧食收儲政策穩定了中國農民收益,是國內糧食連年增產的重要推動力,但連續的政策性收儲也使得大量糧源進入國家庫存,國家政策性糧食拍賣銷售不暢,多年累積疊加,最終造成局部地區糧庫倉容緊張的局面。
而對于財政部的大手筆預撥資金,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院長焦善偉分析表示,補充倉容畢竟治標不治本,當前國內在糧食物流、應急供應體系、糧油質量檢測監測、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等方面都存在短板,有關方面對糧食收儲政策的調整與改革,應該將會從這些方面通盤考慮、逐個擊破。
張智先建議,“應增加種糧農戶補貼,在保證農戶種糧收入的前提下,加快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進程,讓價格反映真實的供求,引導種植結構的調整。”
進口,進口
庫存雖然高企,但在價格信號引導下,中國的糧食進口仍在激增。
據焦善偉介紹,其實,從2012年起中國所有糧食品種價格就已全都高于國際市場離岸價格,且以后的國際國內糧食價格差距越拉越大。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這就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沖擊,糧食進口數量持續增加,大大擠占了國內糧食市場銷售份額。
最新的中國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15年1-9月共進口2608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其中,大豆前9個月累計進口5964噸,而去年同期是進口5274噸,同比增加13%。
對此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三大主糧由于受關稅配額調控,其直接進口量其實并不多,大概在300-500萬噸。但是以玉米為例,中國南方玉米進口完稅價格低于國內玉米800元/噸以上,特別是高粱、大麥、木薯作為飼用的替代品,沒有關稅配額限制,進口數量激增。
有來自農業部門的專家告訴經濟觀察報,預計今年高粱、大麥、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的進口量將會超過3000萬噸,可替代國內玉米數量在3100萬噸以上,這必然對國內玉米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在進口糧食品種結構方面,陳錫文認為,主要是國內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即農產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是進口激增的重要因素。”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競爭力不強。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巡視員胡恒洋也指出,深化糧食流通體系改革中,要完善糧食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推動糧食進出口調控從“主要控制進口”向“有效利用國際市場”轉變。
如何去庫存
當前來看,中國的糧食庫存量已是世界第一。
這無疑為中央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國家收購稻谷、小麥、玉米連續多年執行托市政策,也讓農民確實得到了實惠,但經過近10年來的實施,也帶來了糧食高庫存的問題。
前述農業部門專家的看法是,雖然現在糧食托市收購政策暴露出諸多問題,但馬上取消糧食托市收購是不合適的,“要避免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而今年相關方面出臺的玉米托市政策,突然大幅度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格,就是一種破壞性的調節。
“糧食調控政策改革是長期的,不能一蹴而就。無論是調整糧食托市收購價格,還是改用目標價格政策,都要給種糧農民一定的過渡期,讓種糧農民逐步適應過渡期的現狀。”上述專家表示。
焦善偉、張智先等的建議是,當下應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積極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并建立高效的農業信息傳播渠道,化解供需雙方在不同區域間的信息不對稱困境,從而有效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以及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效率。
在農業部門專家看來,逐步將糧價決定權逐步交給市場,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是新形勢下更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要農業制度改革。現在,已經刻不容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