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拓銷路、提質量
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質量。這是從事有機茶電商的“鄉土鄉親”創辦人趙翼給出的答案。他把種茶農民的頭像和姓名印在包裝上,讓生產者為農產品質量代言。
“過去不要說消費者不知茶葉種植過程用了多少化肥、農藥,就連賣茶的人也不知情。”趙翼說,“現在,我們為合作農戶建立家庭檔案,制定嚴格的禁用農藥列表,記錄公開整個生產過程。開始農民接受程度并不高,但是隨著成功案例增多,有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
消費者也可以參與質量監測。“鄉土鄉親”發動客戶成立“處女座用戶檢查團”,隨時進駐茶園監測“吹毛求疵”。“今年4月,檢查團發現一款準備上市的白茶一項病蟲害率偏高,我們直接讓它下架。”趙翼說,“通過互聯網,我們實現了透明溯源的質量追蹤體系,大幅提高了監管效率,降低了監管成本。”
互聯網+農業=銷路。把北京密云的山貨賣到全國各地,滯銷的農產品化身致富“金礦”,這是密云縣不老屯鎮學藝廠村村官孟炳淋給出的答案。
“學藝廠村蜂蜜、核桃、雞蛋等山貨品質好,但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好品質沒有好身價。”孟炳淋利用互聯網幫助農民打開銷路。他挨家挨戶收貨,農產品運到倉庫后,進行統一監測、挑選、包裝、發貨。看到山貨賣出了好價格,越來越多的農民找到他。“互聯網起到了橋梁作用,將偏遠農村和廣闊的城市市場聯系起來。農民可以增收,市民能夠吃到新鮮、健康的食品。”
仍有物流、人才、資金等“攔路虎”
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農民、市民都受益,但也面臨一些“攔路虎”。
想買村里山貨的人多了,如何以較低的成本將山貨從大山里運出去,成了孟炳淋面臨的最大難題。“我不得不先自己用貨車將收來的農產品運到附近的產業園倉庫,再通過快遞公司發貨。快遞物流和農產品原產地還是存在‘最初一公里’問題。”孟炳淋說,“物流成本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原產地到倉庫這一段的運輸成本占到收購價的5%。二是農產品易損易腐,對物流速度和服務水平要求高。”
最讓蜜桃電商張民苦惱的是人才問題。“產品質量需要農業技術人才保證,網站運營需要網絡技術人才,產品推廣需要營銷人才等。但是,人才愿意扎根農村的可不多。”
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雪洪村大米電商陳飛則最頭疼資金問題,“大部分資金是自籌,政府項目也解決了一部分。但如今創業處于起步階段,技術、運營、人力等都要用錢,資金總顯得緊張。”互聯網創業,也靠互聯網思維解決難題。陳飛發起了眾籌,5萬元的目標現已完成。
“人才、物流、資金是發展農村電商的短板,有國家鼓勵和支持,這些問題都有辦法解決,農村電商會有大發展。”中國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說,“比如人才問題,就可以通過吸引農民工返鄉來解決;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也會更看好農村電商這片藍海,只要農村電商扎實發展,資金困境就能夠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