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發展方式仍然是傳統與現代并存。我國是種養大國,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較快,農業技術設施裝備逐步改善,農產品市場體系也初步成型,但農田水利渠系配套不發達、農業科技推廣不到位、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不高、農業小規模經營仍占大多數、大部分農民依然堅持傳統種養,導致農業區域比較優勢無法充分發揮,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產業鏈條脫節,農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只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解決以上問題,使我國農業成為有前途、有吸引力、有競爭力的產業。
網絡經濟崛起重塑了傳統經濟版圖,互聯網+為未來農業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農業信息互聯網化加強與需求市場的對接,農民可以利用互聯網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掌握最新農產品價格走勢,決定農業生產重點。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對地塊進行大數據分析,提供種植、施肥相關解決方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農業電商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借助互聯網交易平臺減少農產品買賣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
四川作為中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是農業多種生產的典型。水稻、小麥、玉米、紅苕、馬鈴薯、大豆等糧食作物種植優勢明顯,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茶葉、藥材、花卉、蠶桑、棉花、甘蔗、煙葉、麻類等經濟作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具備得天獨厚的農業條件。也正因此,四川農業信息化潛力巨大。而“互聯網+”,無疑成為助推并倒逼四川農業利用信息化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也將是全省6000余萬農民進一步奔向現代化的絕佳契機。
助推四川“互聯網+農業”,四川省農業相關部門不遺余力。2015年,全省70%以上的縣(市、區)農業部門均設立信息機構,對農業信息人員進行專職培訓;建成金農工程、12316三農熱線、視頻會議、虛擬化等信息系統和數據中心;各級農業部門初步實現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
同時,為進一步推動“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為新常態農業產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四川省重點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完善提升部門監管、企業管理、公眾查詢三大平臺,初步實現數據整合、交換和共享。建立產品追溯補貼機制,以菜、茶、果、豬等大宗農產品為重點,逐步實現“三品一標”產品全程可追溯。以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為重點,配備追溯設備,建立規范生產管理制度。開展縣級農畜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將縣域內“三品一標”產品、新型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系統,打造全面全域可追溯示范樣板,實現縣域內優勢農產品“帶標上市、過程可控、質量可溯”。
開展農業物聯網示范。采用政府補貼和企業投資相結合的辦法建設農業物聯網,2015年選擇10個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開展示范,加強對投入產出比、附加值等指標的考核,篩選出適合的領域和作物進行全省推廣。
不斷推進農產品電商發展。四川省組織1000家省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入駐知名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特色店鋪,帶動農民發展電子商務。依托休閑農業平臺,組織休閑農業示范農莊開展電商服務,推進鄉村旅游、觀光采摘等美麗鄉村建設。選擇不同產業具備一定規模的10家農產品電商企業,創建“四川農業電子商務示范企業”,逐步形成“以銷定產”的專業農產品電商平臺。
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在管理上對種植、畜牧、獸醫、水產、農機、草原、蜂業、蠶業各領域提供的海量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實現數據的抓取、共享和交叉復用。有效提升農業決策水平和行政管理效率,同時為省政府建設“云平臺”奠定農業系統“大數據”基礎性支撐。
加強農業信息體系隊伍建設。建立四川省農業信息服務專家庫,強化農業信息化研究創新力度。開展省、市、縣新型農業信息員分級分類培訓1000人,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基層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開展關鍵技術產品研發、集成應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