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至30日,在我區召開的全省現代蠶桑產業發展工作會上,與會代表通過參觀和交流,對近年來我區蠶桑產業發展創新思路,突破發展瓶頸的實踐和取得的成效給予了高度評價。省農業廳涂建華副廳長要求全省在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現代蠶桑產業中學習借鑒和推廣“涪城模式”,并鼓勵天虹絲綢公司走出涪城,復制和創新“涪城模式”,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區蠶桑產業“涪城模式”可概括為“三創新一拓展”。
——機制創新。經營機制抓龍頭帶動,由龍頭企業統一成片流轉土地經營權建桑園基地,返包給有技術、善經營、懂管理的農戶管護和養蠶;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體,農民是土地返包經營的主人,企業積極培育養蠶業主大戶,走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路子;投入機制抓獎補到位,企業集中流轉土地后,全部承擔桑園建設、土地整理、養蠶大棚費用,對返包農戶免前兩年土地租金,免前三年生產資料投入,三年后每年按土地流轉費的20%扶持生產物資,返包20畝以上的大戶可免費使用企業統建的養蠶大棚和提供的桑園管理機具,對返包農戶生產的鮮正繭實行35元/公斤的最低保護價政策。2013年至2015年,天虹絲綢公司先后成片規模流轉土地7000余畝,培育5畝以上的業主大戶500余戶,其中20畝以上的大戶220戶,產繭量占全區總產量的30%;保障機制抓蠶業政策保險,對每季養蠶5張以上的農戶給予蠶桑保險保障;每張種保費24元,區政府補助75%,養蠶農戶25%的保費由天虹絲綢公司承擔,當遇到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和病蟲時,保險公司視情況給予賠付,養蠶農戶可減輕損失,讓養蠶農戶獲得基本收益。
——技術創新。在總結多年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天虹絲綢公司研發推廣了多項栽桑養蠶先進適用技術,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主要有“七變”:一是蠶種由過去的普通常規品種變為“雄蠶種+川山×蜀水”新蠶品種,兼具好養產量高、絲質優特點;二是桑園模式由過去的零星坡地桑變為成片田園桑;三是栽植規格由過去的“415”、“421”變為“6215”;四是管桑方法由過去的人力管桑變為機械化管桑;五是養蠶批次由過去的四季蠶變為六批次蠶;六是養蠶設施設備由過去的人力手工、費時費力操作變為輕簡、省力、機械化操作(回轉方格簇自動上簇、消毒噴粉機、1-4齡切桑機等),極大地減少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七是小蠶共育由過去的傳統“蠶架+篾箔”育變為“標準共育盒+移動蠶盒車”、水簾空調降溫、智能補濕等先進可控設備和技術。通過一系列的技術創新,達到了節本、節地、節力的良好效果。
——管理創新。桑園管理實行“五統一”,即統一測土配方施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開發間作、統一修枝整形、統一管園技術;經營管理采用“公司+供育戶+農戶”的模式,將三者的利益緊緊地聯結在一起;效益管理以技術服務為核心,幫助蠶農規范標準,控制成本,每季養蠶結束召開一次返包大戶座談會,引導蠶農生產優質蠶繭;考核管理實行單產、質量、農民收入等績效掛鉤考核,最大限度地激發養蠶農戶積極性。
——多元拓展。按照現代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我區蠶桑產業發展在以栽桑養蠶為主業的同時,還積極帶動發展桑枝食用菌,桑園套種蔬菜作物,開發桑果產品、蜀繡產品,深加工蠶絲被、絲綢圍巾、絲綢飾品,延長了產業鏈,提升了價值鏈!案⒊切Q繭”繅制的5A、6A級精品生絲,是“愛馬仕”、“香奈爾”等國際品牌的指定用料,2014年春雄蠶繭繅制的生絲作為制作APEC會議領導人的“新中裝”原料,“涪城蠶繭”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到今年10月,我區蠶桑栽植面積已達到30000畝,其中成片規模標準化桑園7000余畝,帶動全區近萬戶農民栽桑養蠶,年蠶桑產值1.3億元,全區農民人均達到866元,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2016年我區蠶桑產業園被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財政廳命名為“四川省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園區”,蠶桑產業成為綿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主導產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