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小蓉 本報記者 趙斌 文/圖
近日,在梓潼縣寶石鄉天生村,首批1100頭豬仔正式入駐扶貧代養場。這也是該村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收到的最好新年“禮物”。
“干勁這么足,人心這么齊,好多年沒見到了!”天生村村支書秦道勝告訴記者,天生村屬省級貧困村。元旦節期間,兩輛運輸豬仔的大卡車開進天生村時,已是晚上八點過了。由于村里的水泥路還有最后500米沒修完,寒夜里,村民們自發趕來幫忙運豬,有的用背篼背、有的拿扁擔挑、還有的拿杠子抬,大家干得熱火朝天。3個多小時后,這些豬仔全部順利運進代養場。
“這些豬仔進了圈舍,再過半年,我們就能分享紅利了,大家的心當然更敞亮了!”這些天來,60多歲的張壽弟仍難掩心中的喜悅。張壽弟是天生村的老村支書,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得知縣上推出“1+5”產業扶貧模式后,第一個積極響應,還宣傳動員其他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消除大家的心頭顧慮。當天晚上,看到這么多的小豬仔,張壽弟高興得像個孩子,順手抓起一個就緊緊地抱在懷里。
“按照一年出欄兩批生豬的標準,每戶貧困戶每年都能坐在家里收入3萬余元,就是扣除銀行貸款,也照樣可以獲得1萬元以上的純利潤。這樣的扶貧模式不需要我們在養殖過程中勞心費力,收益像滾雪球一樣,我們年年都有份,你說咋不讓人高興呢?”張壽弟的臉上笑開了花。
近年來,梓潼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政府+龍頭企業、金融、合作社、農場主、貧困戶”的種養結合、生態循環“1+5”產業扶貧新模式。天生村作為全縣29個貧困村之一,村里的專業養殖合作社被全縣列為首批參與合作社之一。
去年,天生村37戶貧困戶在政府貼息擔保的情況下,向金融機構貸款2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修建了一棟正大1100生豬代養場。縣級其他相關單位部門也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幫扶,最大限度減輕貧困戶的資金壓力。等到生豬出欄的時候,將由正大集團統一收購,貧困戶則根據入股資金進行盈利分配,不承擔任何市場風險。
寶石鄉鄉長王林說,為深入實施“1+5”生態循環產業扶貧工程,天生村37戶貧困戶全部納入生豬養殖產業扶貧范圍之內,并自行成立了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這一扶貧模式,不僅助力所有貧困戶實現了增收脫貧、不返貧,而且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空殼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