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9日消息(記者劉軍 紀翔 新疆哈密臺孟祥宇)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當前,正是春耕春管的大忙時節。跟以往不同,從備耕培訓,到春耕生產,再到春季田間管理,科技元素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依靠科技進步助力春耕,也讓傳統的春耕和春管方式悄然發生著變化。
在安徽省亳州市趙橋鄉六集村,綠油油的麥田里,幾臺無人植保機在飛防服務隊的操作下,緩緩飛起,白色的噴霧落到長勢旺盛的麥苗上。飛防服務隊負責人焦魁介紹,他們正在為小麥噴灑除草劑。
焦魁:它靠風壓,霧化又好,每一個角落都能達到,所以效果比以前的方式好,還環保、節能。政府提出減少藥的用量,這個飛機可以減少藥的用量。
據統計,目前,亳州市小麥種植面積620萬畝,無人植保機植保率達20%,新型植保機械植保率達60%。
在江淮地區的巢湖,一大早,技術人員彭江南就打開電腦,通過依托物聯網建立的現代農業技術服務平臺,查看蘇灣鎮的上萬畝小麥的長勢。中化現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巢湖負責人彭江南:
彭江南:過去老百姓一家一戶的,多少地塊都不清楚,現在通過線上,手機上就能管理自己的地塊。巢湖這邊有5000畝的大戶,地有幾百塊,走一圈下來都要一個星期的時間。這里面就有一個地塊管理功能,就是每塊地在什么地方,都能夠通過手機軟件看得一清二楚。
彭江南說,由于去年秋種播種期推遲和天氣影響,小麥苗情長勢有點偏弱,他們最近的重點工作就是忙著給小麥追肥和防控病蟲害,促進苗情轉化。通過系統監測,彭江南發現附近田埠何村種糧大戶方大江家的幾塊地需要進行防治,馬上就聯系他一起到地里查看。
方大江:以前都是過來看,發現有草或者病蟲害,然后就去配藥防治。有這個監測系統的話,就不需要自己到這個田塊,通過APP就看到了,這就省下人工了。比如提供飛防,就可以直接打電話講一下哪塊田要打藥,在APP上標出來,位置定位給他,然后操作一下就行了。
彭江南告訴記者,依托物聯網的幫助,他們還建立了智能配肥站和配藥站,技術人員根據系統監測的作物生長數據,在觸摸屏上選擇相應的選項,剩下的工作交給機器,自動為不同的田塊配好定制的肥料和農藥產品。
彭江南:過去是“看天吃飯”,借助智慧農業系統,地塊管理,作物種植的監測、氣象預報,這些東西線上化以后,就真正可以做到“知天而作”。
截至目前,安徽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業物聯網建設應用的近600家,并已形成以農業指揮調度中心、農機作業質量監控與調度指揮系統、小麥“四情”監測系統、農作物種子物聯網為架構的省級平臺體系。依托物聯網等現代技術支撐,“農民當地主,技術當長工”的智慧農業生產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安徽的物聯網春管搞得有聲有色,新疆的農田殘膜回收和秸稈還田培訓,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春耕備耕時節,新疆哈密市伊州區召開春季秸稈還田殘膜回收聯合作業現場演示會,動員廣大農戶積極回收土壤殘膜,全面打響土壤白色污染攻堅戰。
在演示會現場,新一代殘膜回收與秸稈還田聯合作業機,正開足馬力,向前來現場觀摩的種植大戶展示農田殘膜回收,粉碎秸稈還田的功能。
張新義是哈密市伊州區大泉灣鄉的農機大戶,這次也專門趕來現場觀摩,還不斷向負責人請教新型機器的操作方法,看到新農機可以一次性地完成地膜撿拾裝箱和秸稈粉碎還田兩項作業,他也打算入手一臺。
張新義:這個新的殘膜回收機,作業速度快,拾得也比較干凈,很好。老耙子得反復耙上兩三遍,速度也慢,效果也沒這個好。這個要比那個撿的要干凈的多。減少污染,讓農田回歸到真正的綠色。這個機子我自己也打算買一臺,給自己能增加一筆收入,還能多多掙錢。
企業負責人介紹,今年展示的新機型比前幾代產品有了不少改進,不僅大大降低了機械作業的故障率,作業效率較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降低了農民的作業成本。哈密市新發農業機械供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敬祥:
吳敬祥:這款機子是經過改進的第三代產品了,對地膜的回收率能達到92%以上,對來年的棉花產量提高很大。作業效率是15畝,一天能夠作業二百畝以上,大大解決了殘膜回收難的問題,治理白色污染的問題。同時對春耕備耕起到非常大的幫助,地膜越少了以后對植物生長越有利,產量也能提高。
目前新疆哈密棉花、玉米、加工番茄、蔬菜等作物的栽培均采用了地膜覆蓋技術,其中棉田地膜覆蓋率近100%。連續大面積的鋪膜種植,使得地膜污染逐年加重。當地政府針對殘膜回收的機具研發和推廣應用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從引進新型機械補貼方式、補貼資金上調動農戶和農機戶對殘膜回收的積極性,從而有效遏制農田“白色污染”。哈密市伊州區農機推廣站高級工程師司馬義·艾買提:
司馬義·艾買提:第一這個機子就是國家農機補貼項目之一,補貼21000塊錢,省下一筆錢。我們大力推廣殘膜回收機這個機子,解決這個農民的心病:不要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和造成環境的污染。第二為農業耕作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發揮一定的作用,為精準化種植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