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千方百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就在農民喜獲秋糧豐收的時候,突然遇到了較為劇烈的糧價波動。農情調度表明,國內糧食價格基本穩定,但東北地區、黃淮海平原糧食市場上的玉米價格下降了20%,在南方一些地方,玉米價格下降了30%。并且,玉米價格的下跌對稻谷和小麥價格形成了擠出效應。 糧食價格劇烈波動,原因復雜。綜合來看,是我國糧食呈現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推動所致,是國際糧食價格低于國內價格推動所致。國內糧價高于國外糧價,有諸多因素:一是我國農業自身競爭力不足;二是一些保護政策使得糧價不斷走高;三是國際糧價在下跌;此外,還有貨運價格變化和匯率變化造成外部糧價不斷降低,加劇了國內外糧價倒掛趨勢。 理性應對糧食價格波動,首先要千方百計保護農民利益,絕不能讓種糧農民吃虧。為了保障農民的種糧收入,鑒于糧食價格形勢變化,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前不久發布了《關于2015年東北地區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收購有關問題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準)為每市斤1元,相鄰等級差價之間按每市斤0.02元掌握。 眾人拾柴火焰高。由于農民儲糧條件有限,在當前糧食價格下行的情況下,各方力量應當參與到收購農民手中糧食的行列中。除國家收購外,一些有條件的農村專業合作社、糧食企業,一些農村經紀企業,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把農民手中的糧食收購上來,防止由于儲存條件不足,農民手中剩余的糧食發芽或霉變,從而形成額外損失。抓好秋糧收購,要嚴查“打白條”、壓級壓價,防止“賣糧難”。 理性應對糧食價格波動,要在兼顧農民合理收益的同時,讓糧食價格的形成更加市場化。當前,國內糧食不論是臨儲價,還是市場價,仍然高于國際糧價。抓住這一時機,因勢利導推進糧食價格改革,最終形成“價補”分開的局面,這是一個重要機遇。 按照糧食價格改革的頂層設計,將來需要把糧食市場價格和對農民的種糧補貼分開。如果市價過低,政府要采取適當的政策,直接補貼農民,但是和價格分開走。把價格和補貼分開之后可以激活市場,農民按市場價賣糧,經營主體按市場價收糧,這樣就把糧食市場搞活了。 理性應對糧食價格波動,要千方百計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吨泄仓醒腙P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強調,提高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飯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治國理政基本經驗。不錯,依靠國際供給,短期可以解決一些問題,但長期不可持續。一旦國際糧食歉收,我們需要進口糧食的時候,那會“叫天天不應”。 只有千方百計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愿意種糧,才能夯實糧食安全的基礎。同時,還要千方百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糧安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