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也有網約車
本報記者 楊久棟 何燁
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經營一家服裝店的金老板如果有一車急貨要運往附近鄉鎮的話,按照以前的做法,他會逐個給熟悉的貨車司機打電話,可越是著急越不容易找到運貨的人。要么有的司機已經出車了,要傍晚才能回來,要么有的嫌鄉鎮的路不好走,加錢也不樂意去。金老板著急卻也無可奈何。而在不遠的一個鄉鎮市集上,貨車司機朱衛強正蹲在路邊趴活,半天也沒有生意。
有沒有辦法讓互相不認識的金老板和朱衛強“接上頭”,就像城市里已經司空見慣的“滴滴打車”和“順風車”那樣,為供需雙方架起一座訊息溝通的橋梁。隨著“互聯網+”創業風潮興起,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把目光轉向了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誰來填補“最后一公里”的空白?誰能抓住“互聯網+‘三農’”的創業機遇?
“互聯網+”: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
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社會,都對改善農村交通條件和配套設施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農村公路“村村通”,農產品綠色通道全國貫通,一些物流企業到縣城安營扎寨,條件好一點兒的農戶買上了家庭汽車。這些覆蓋城鄉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的基本建成,極大地縮小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
然而,基礎條件的改善并不意味著農村物流問題已經解決,硬件再好仍然難掩“到縣到鎮不到村”的尷尬。而農村居民居住分散、貨物價值相對較低、流通運距長成本高,這成為農村物流全線貫通的“最后一公里”難題。一些物流分支機構難以下沉到鄉村,農業生產資料、農村生活用品調入難與農產品調出難的雙向流通困境始終存在,在這“最后一公里”上出現了不少斷頭路、“疙瘩結”。
也許是機緣巧合,遠在北京的80后小伙兒蒲繁強發現了創業商機。他去農村跑了兩周,發現農村物流服務發展較慢,而城鄉之間的商貿流通卻在大踏步向前走。正是這種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讓蒲繁強看到了農村物流的發展前景。2015年4月他成立了“鄉村貨的”,作為一個基于資源共享的平臺,“鄉村貨的”讓貨主和車主在網上接上了頭。
在“鄉村貨的”APP上,貨主可以輸入運送地點、貨物數量,“鄉間貨的”會給出參考價格,并自動匹配適合的司機。短短幾十秒鐘,車主就可以找到司機了。如果還需要搬運或者線路發生變化,雙方還可以自行協商、自主議價。
貨暢其流:煥發農村市場勃勃生機
在北京打工的小張,一天前給遠在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老家的父母網上訂了兩袋小米,今天貨就通過“鄉間貨的”送到了家。在這個村子里,像小張這樣常年在外務工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小張的父親說:“年輕娃娃們都進了城,以前多紅火的村子一下子少了生氣兒。自從來了‘鄉間貨的’,城里面的新鮮物件能送到家門口,農村又活泛了。”
“鄉村貨的”帶來的,不僅有城市里的商品,還給村民們帶來了創業的好機會。村里小賣店主告訴記者:“‘鄉間貨的’每天都能送貨物,進貨真是方便,現在生意好做多了。”村里的特色產品通過“鄉村貨的”平臺賣,不愁銷路還能賣個好價錢。
一位農村經紀人告訴記者:“原來唯一的營生就是在家里種地,農閑偶爾打打零工,今年足不出戶做起了第二職業,當上了‘鄉間貨的’服務站的快遞員,每月都能有1500元到2000元的收入。老百姓花個三五塊錢就能把買的東西送到家,也能把自家的農產品掛在網上賣,通過‘鄉間貨的’一進一出,也有不少收入。”
鎮上的貨車車主紛紛加盟“鄉村貨的”,他們利用平臺實行分包經營,機會多又省事,賺得比過去還多。為了使服務更加規范化,“鄉村貨的”還為司機們組織了培訓,從互聯網的思維方式、企業文化到服務流程規范、服務禮儀、緊急情況處理,在配備了統一的工作服和車輛上的logo后,這些車主成了“鄉村貨的”的一線員工。
現在,突泉鄉村里的老百姓能夠跟城里人一樣,坐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互聯網購物的樂趣和快遞上門的便利服務。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看到了家鄉發展和變化,紛紛返鄉創業,借助互聯網在家門口捕捉新商機。
填補空白:發掘農村創業廣闊空間
一邊是城市激烈的物流競爭,一邊是少人問津的農村市場。一些大的物流企業長期盤踞在大中城市,為這些城市帶來迅捷和便利,而廣大農村一直是物流服務供給不足的“空白地帶”。現在農村投入一塊錢,將比投在城市里帶來更大的利潤。
2016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300億件,繼續穩居世界第一。我們不能忽視一個現象,那就是農村物流市場的快速成長。鄉村物流每年帶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數千億元,僅2016年前10個月,就支撐全國農產品網銷額超過1000億元。農村物流正在助力廣大農民利用網絡打開市場、拓寬收入渠道。
鏈接鄉村現有的資源,滿足鄉村的現實需求,“鄉村貨的”扎根鄉村,名副其實。確實,“鄉村貨的”自己沒有一輛貨車,它卻逐漸鋪開一張巨大的鄉村物流網,“鄉村貨的”沒有太多的正式員工,但他們的服務人員卻遍布在廣大鄉村的各個角落。到2016年底,“鄉村貨的”業務范圍已經從起步時的一個省,逐漸拓展到山東、陜西、福建、河北、海南5個省,覆蓋70多個縣,孵化“合伙人”13家,每個合伙人日均承運貨物已經超過了1000件。
農村物流有旺盛的需求,農村物流也有明顯的特色。“做過城市人的生意,再來到農村,會發現農村這種熟人社會,很多東西都沒有標準,我們從用戶習慣到與合伙人簽約中感受很深。”信息化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標準化,這也是互聯網下鄉遇到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那么是制定標準讓用戶接受呢,還是改善服務理念去貼合用戶習慣?“鄉村貨的”選擇了后者。“從尊重鄉村傳統去尋找發展空間,把握需求順勢而為,而不是顛覆既有秩序。”蒲繁強說。道理很簡單,做生意也要接地氣,既然來到了農村,就別急著拿城市的標準來規定農村,看看農村真實需要,可能發展才對路。
時至今日,互聯網作為一支融合技術、模式和理念的新生力量,催生了共享經濟的繁榮,城市和農村都不能置身事外。當城市已經在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巨大便利時,“互聯網+”快步融入鄉村,為農業升級和農村繁榮插上了助力騰飛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