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霍邱、潁上、肥東等地部分農民來電問:水稻“花而不實”是啥原因導致的?有什么好方法治理嗎?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和相關業內人士。 沿淮和江淮丘陵常發生 據安徽農業大學馬友華教授介紹,水稻“花而不實”學名叫“穎殼不閉合”,農民又稱“張嘴癟”。其表現為抽穗前大多數花而不實稻株與健康株外觀上區別不明顯,抽穗后,穗頭直立向上不下垂,病穗輕的稻穗稍有正常實粒;重病穗,穎花有的表現為穎殼短平、扭曲畸形;有的穎花正常但未結實;有的結實穗株,穎殼未閉合,米粒扭曲、細小。這種現象發生多呈點、片、條狀,可致水稻減產30%至70%。水稻“穎殼不閉合”現象主要出現在我省沿淮和江淮丘陵地區。相對來說,肥東、長豐、壽縣、霍邱、潁上、定遠縣、鳳陽縣、鳳臺、阜南等地水稻發生“穎殼不閉合”面積較大。 安徽農業大學曾對發生水稻“穎殼不閉合”現象較嚴重的幾個縣進行了調查,并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芭懦烁邷、除草劑和水稻品種問題對‘穎殼不閉合’的影響,發現‘穎殼不閉合’主要發生在白土田和旱改水田上!瘪R友華說,白土田屬于漂洗型水稻土,這種水稻土多處于崗塝沖畔地段,心土層質地粘重,滯水性強,加之地形微度傾斜,田塊之間落差較大,不科學的灌溉易致肥土流失。白土田易耕耙,但水耕易沉淀板結,屬急待改良的低產土壤類型;改旱作為水旱輪作后,農田生態條件的變化,勢必引起土壤的劇烈變化,導致土壤中大量鐵錳的流失,對土壤性狀和土壤肥力肯定產生影響。 在馬友華看來,治理水稻“花而不實”首先要從“調理”土壤著手。利用天然土壤調理劑獨特的多孔特性及強大的吸附、離子交換功能,可減輕過多的鹽離子對土壤及作物的危害,提高肥水利用率。 “調理”土壤有效果 記者從肥東縣農技綜合服務中心了解到,2009年該縣土肥站首次在八斗鎮南魯村30畝“旱改水”水稻田上試用泰中興農土壤調理劑。通過對比試驗,發現施用土壤調理劑的田塊比對照區水稻抗病性增強,結實率明顯提高,水稻“花而不實”明顯改善。此后,在八斗、陳集、白龍等中低產田較多的鄉鎮,大面積示范推廣這種土壤調理劑,按畝用25公斤調理劑與常規復合肥25公斤混合基施,水稻普遍增產9—12%,尤其是調理劑與有機肥或生物肥配合使用,增產效果更明顯,達到20—40%。 該中心副主任朱奎峰告訴記者,肥東縣地處江淮丘陵地帶,中低產田面積達77.8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64.9%。 2010至2014年,縣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累計推廣土壤調理劑2190噸,實施面積8.76萬畝,重點在中低產田、土地平整區耕地上應用。據多年監測數據和專家鑒定結果,實施效果明顯,示范區比對照區水稻產量平均增加13.7%,作物抗病性增強,農藥使用量比常規處理降低20%!敖衲昕h國土局計劃在5000畝土地整治項目中,推廣施用土壤調理劑,由縣農技綜合服務中心具體實施。 ”朱奎峰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部分農民因對水稻“張嘴癟”束手無策而愁眉不展,一部分農民卻在想點子破解難題。剛把今年稻子收進家的霍邱縣新店鎮東湖村的賈仁強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俺在兩畝水稻田里試用了土壤調理劑,沒想到效果真好,‘張嘴癟’現象基本消失了,畝產達到1100多斤。往年俺家水稻畝產只有四五百斤。 ”潁上縣夏橋鎮毛橋村的魏學善也有同樣的欣喜。他家的6.3畝水稻多年飽受 “花而不實”之害,畝產一般在兩百斤左右,今年用了土壤調理劑,一畝水稻收了1000多斤。 “粉劑的礦物質型土壤調理劑比較好,它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和微生物反應,增加土壤的肥力。”朱奎峰說,通過多年、多點和多作物的試驗示范,可以看出,施用土壤調理劑的田塊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明顯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土壤調理劑能有效激活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活性,減輕鹽離子對土壤及農作物的毒害;同時,它能吸附土壤肥料中有效養分,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還具有吸附土壤中有害重金屬的作用。中低產田只要連續使用調理劑3—4次,僵土會變得疏松,易形成團粒結構。 施用調理劑注意三點 馬友華特別提醒,施用土壤調理劑時應注意以下三點:首先,確定土壤已經出現了惡化的情況。作物生長出現問題并不一定代表土壤已經惡化。了解和判斷土壤是否有惡化的趨向或者已經惡化,必須通過正規的檢測部門對土壤進行檢測才行。當檢測發現土壤不適宜作物生長的時候,就應該施用相應的土壤調理劑進行適當的調理,將土壤各項指標恢復到正常的范圍內。 其次,不能長期依賴,避免調節過度。土壤調理劑的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的板結、偏酸、偏堿、鹽漬化。不能長期施用,否則會導致過度矯正而更不利于作物生長。土壤調理劑應根據土壤不同的惡化情況,使用不同的數量及次數。而對于市場上的一些以調理劑為主,添加了其他養分(如有益菌、海藻酸、腐殖酸等)的復合肥料可適當延長使用次數。 第三,要正確掌握用量,嚴格按土壤調理劑生產廠家的使用說明書來操作,或在當地土肥技術人員指導下操作。對于土塊板結、粘性大、耕作層較淺的土壤,每年使用2次,以后逐年減少用量直至不施。用量過低,難以達到改良效果;用量過高或施用次數過多,則會造成浪費。 |